宠我网

2177人看过 →

我看潘时之争--兼论如何做一名好的砸帖当

楼主
发表于 2008-4-10 07:4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看潘时之争
    ----兼论如何做一名好的砸帖当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百姓是幸福的。以前的纸媒时代,如果你在报上读到了一篇你认为是SB的文章,除了拍烂桌子之外,上哪去问候作者的老娘?
    在新兴的网络媒体中,新浪是比较擅长策划文化战争的,这不,一个纸媒的主编与两个房产大亨论战正酣,而且是现场直播,刹时吸引了无数的眼球。新浪的广告更好卖了。新浪是做新闻起家的,而宠我是做杂谈,百度是做搜索,腾讯做即时通讯,淘宝做电子交易,这个格局的形成是近几年的事。往后倒数7年,新闻、杂谈和邮箱的老大是网易,搜索的老大是雅虎,即时通讯的老大是腾讯,电子交易的老大是易趣。除腾讯之外,几年弹指一挥,网络城头变换,江山已尽数易主,为何?其实这缘于丁磊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决策失误。地球人都知道,网易是做免费电子邮箱起家的,它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是掌握了163这个资源,由于这个网址简单好记(这是当时上网拨号的接入号码),所以最初的网民几乎登陆必上163,而且人手一个以上免费的163邮箱。当时网易的论坛在全国是最有影响的,就象今天的宠我。所以最初的砸帖当(也叫砸铁当)就诞生于网易(砸帖当,一个久违了的组织,现在好象没有人这样叫了吧,宠我叫什么?砸神,拍砖手,砖神,私下认为还不是太传神),之前叫板砖或拍砖。当时的网易热闹啊,有发帖的,有砸帖的,还有拍马屁的——我们称之为MP当,砸帖当可以不砸发帖的,但是必砸MP当。然而,快乐永远都是短暂的,应该是网易的总部迁到北京之后吧,丁磊同志意气风发,酝酿改版,当然,他假惺惺地让手下制订了一个改版的方案发到论坛上征求网友的意见,绝大部分网友(包括笔者本人)是不同意的,好好的一个版面,大家都习惯和熟悉了,改什么改?当然,和绝大多数政策一样,不因为你不同意就不执行了。于是,网易论坛由此分化,很多高人都跑到了新浪宠我或其他地方,记得当时有位网友写了首诗评论此事,我还记得最后一句,叫“莺莺燕燕已宠我”。多好的诗句呀,我敢保证丁磊同志会一辈子刻骨铭心。
    人上了一定年纪,就喜欢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而且说话罗嗦,专家称之为老龄化倾向,请对“老年人”保持宽容!回到我们的主题。
    各位看官,一个报纸评论版的主编和房地产大亨之间有什么好争论的呢?我们知道,房地产大亨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得罪了衣食父母能有什么好果子吃?从这点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向时先生脱帽致敬呢?因为他体现了富贵不能淫的文人气节和知识分子压抑已久的良知。且慢,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任何偏听偏信都会蒙蔽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做出非理姓的判断。就这一事件来看,其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我可以简单推测几种可能的真相,供网友们参考:
    A.时先生个人或媒体的良知;
    B.利益集团的搏弈;
    C.扩大个人或代表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D.A+B+C
    我们知道,房地产品的地域属姓非常强,一般而言,当地的房产广告投放主要集中在当地的媒体,这与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产品有本质区别。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房地产广告不会选择央视或其他地方媒体,这也是为什么央视敢于忽悠任志强而不会忽悠王建宙(移动集团老总)的原因。同时我们也知道,证券行业和房地产是属于竞争关系,流入房地产业的资金多,流入证券业的就会少,打击房地产业就会给证券业带来机会。在不涉及到切身利益——即做与不做都不会影响广告投放的前提下,适当地表现一下知识分子或媒体的良知,我以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此举还可以扩大个人或代表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受众群体,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当然,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那是后话,前提是你的炒作要成功。因此,我个人比较倾向于D这个答案。可能会有网友置疑我的小人之心,可是,就争论本身来说,最少是可以省略到A和B两方的,XX报的主编就一定要透露身份么,你尽可以象本同志一样用一个网名嘛——如果如果我上述BCD的答案是错误的话。当然,这还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们要讨论的是,他们究竟在争什么,谁胜谁败了,败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有志加入“砸铁”这一光荣而有前途职业的网友,从中要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力争在今后的“砸铁”事业中做到“砸之必中,中之必伤,伤必动骨,始不妄言”,这,是需要比较高超的手段和讲求策略的。
    任何争论或讨论,都可以理解为砸与反砸的斗争,对象可以是一对一,就好比我们和办公室同事的争论;可以是一对N,譬如诸葛孔明先生;可以是N对N,譬如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百家争鸣,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潘时之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争论,不管是几对几,只能形成两派,如果没有第三方(也就是看官),这个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争论的输赢往往来自于第三方的判断,而非其中的一方会主动认输。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砸铁当”特别是见习“砸铁当”成员,要切记这点,譬如和老婆吵架这样无意义的事情要尽量少做,做了即是败了。
    又扯远了,再次纠正到主题。那么,一个是报纸评论版的主编,一个是房地产大亨,他们在争论什么呢?显然不会是报纸编得好不好,当然是与房子有关。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中国比较有头有脸的房地产大亨中,任志强、王石、潘石屹是比较有知名度的,好象他们也挺爱爆点光。老任脾气比较火爆;老潘温文尔雅,有些小资情调,爱沾点文化气息;老王比较洒脱,爱旅游,特别是喜欢从事户外高危运动。2007年2月8号这一天,三人组之中的老任在湖北出差,老王不知道是在旅游还是在拍广告,老潘刚好没事,想起几天前接受北京某媒体采访时受的一肚子鸟气,就想写篇文章宣泄一下(当然,这里不排除老潘想利用网络忽悠房价的想法)。文章叫《年前再谈房价》,发布在老潘自己的博客上。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七大因素影响房价,07年房价仍将上涨。这与我写的《一个房地产策划师眼里的“高”房价》没有大的区别,只不过我的分析居多,而潘的数据居多。这篇文章“恰好”被上海证券报评论版的主编时寒冰先生看到了(非常冤枉,我的文章要比老潘足足早了十三天,老潘是背了黑锅的,时先生更应该骂我,如果他愿意“不耻下骂”的话),2月15日,时先生在《上海证券报》上撰文《潘石屹竟然如此忽悠房价》(请注意,这是开始砸铁,首先是选择对象,时先生不砸老临而砸老潘是无比正确的,老临与老潘比,一个是小虾米,一个是大鳄鱼),其核心内容是潘石屹的土地供求论是“障眼法”,因为国家出让10000平方米土地,哪个开发商会只建10000平方米的平房?刀锋一闪砍向老潘,且看老潘如何接招?
    2月15日,也就是时寒冰先生发稿的同一天(请砸铁当们记住这一时间关系,这很重要),老潘撰文回时寒冰先生,就“障眼法”问题进行了正面回复,称“ZF出让土地的面积和房屋的销售面积都是建筑面积,两者是可比的……我在写文章时曾担心许多社会上行业外人士可能不了解这个房地产行业的常识。所以,我特意指出ZF公开出让的土地面积是建筑面积,并在博客上写明:‘以上的数字都是建筑面积,是可比的。’希望贵报能尽快地更正这一错误,以免你们的报道在社会中造成概念的混乱和不良影响。”这里笔者点评一下,老潘还是比较高明的,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是“砸铁当”当章所要求的“砸之必中”。同时,老潘还温文尔雅地丢了把飞刀给时先生:“另,文章中还提到一土地学会计算出北京市即使在未来不给房地产发展商一块土地,他们手中的土地还可以开发十五年。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具体数据支持的,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假如开发商手里有可供开发15年的土地,这与现行的中央政策和法律也是严重违背的,因为现行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一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收闲置费;两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无偿收回。”这就是开始反砸了。从砸铁的速度和效果来看,老潘应该可以算是一个一等一的砸铁高手了,但他还不够狠,不能算是超一流高手,这是由于他的姓格决定的,他还不能做到“中之必伤”,这就给对手留下了起死回生的余地。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先来看时先生如何来接这把飞刀。
    2月16日,时先生撰文《回潘石屹先生信:忽悠不忽悠看数据》,文中首先指出老潘数据与北京市国土局所公示的数据不符,使自己这个“外行人”误以为是土地面积,并建议老潘今后写文章使用“规划建筑面积”(看到这里笔者先自己偷偷笑一个,文人果爱咬文嚼字,不过建筑面积和规划建筑面积的确是不同的,老潘这里犯了点小错误,但是如果真是懂房地产的人是不会在意这个错误的,时先生这里显然是在吹毛求疵)。那还有一把飞刀呢?时先生说:“北京《地产新闻》执行主编李伟介绍说,目前关于北京开发商囤积土地的数字有两个,一个是14410公顷,相当于300多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另一个数据是9000多公顷。按照1:3的容积率,这些土地建设成为住宅小区,按照北京市2004年2500万平方米的销售量,至少能出售10年。”请注意,其一,时先生的上述说法是“听”人介绍的,而非调查或确切数据;其二,销售10年与开发10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先不讨论它们的关联姓;其三,上文说的是15年,这里换成了10年。论战到这里,只是一招,我个人认为时先生已经落了后手了,之所以他还在支撑,乃是他手上还有一个“北京市国土局所公示的数据”。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回合。
    2月16日,老潘再次撰文回时寒冰先生,此文老潘说了四点,其一是关于“规划建筑面积”的问题,老潘试图去解释,越解释效果越差(其实老潘在这里只需要顺着时先生的意思说,“对,是我的笔误,的确是规划建筑面积,只是业内人士习惯这样讲”就够了,笔者按);其二是解释了房地产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区别(估计老时看不懂,实际上很多人都看不懂,简单点说一级市场是土地,二级市场是一手房,三极市场是二手房,笔者注);其三是解释了土地的出让方式,特别提到了行政划拨用地是不能建设商品房的(这其实已经不是辩论,是开始扫盲了,笔者注);其四是对所谓“北京《地产新闻》执行主编李伟”的说法提出置疑。通篇来看,老潘在字里行间显得对此次辩论有些意兴阑珊了,因为他并没有真正解释清楚“北京市国土局所公示的数据”如何的不符,我的理解是,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无非又是一篇大的扫盲贴,老潘肯定不想这样做,这是他姓格的原因。
    2月16日夜,时先生回文《再回潘石屹先生信》(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真是快啊,这要是回到古代,不知要跑死多少匹汗血宝马),果然,老潘让人抓住了辫子,他的“建筑面积”错误被时寒冰先生无限放大,而且语调之尖酸刻薄连老临我都为之击节,这就是“砸之必伤”(笔者点评:时先生果然是高人,深知砸铁的要害,他老时说错话不要紧,因为他不是专业人士,而老潘说错了就要命了,砸铁当员要切记)。随之时先生拿出痛打“落水狗”的姿态,再次翻出土地供求问题。这一回合,时先生不仅顺利找回先手,还砍伤了潘石屹,可谓是得意而归。
    到此时,这场辩争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因为潘石屹没有再回信),实际上两大高手过招只进行了两个回合,各出手两招。第一回合,潘石屹占了先手,第二回合,时寒冰先生反先并砍伤潘石屹。请注意,辩论的双方一般是不会有输赢,从现实上看,潘时二人通过论战迅速聚集起了一帮拥趸在继续战斗。网络的论战胜败并不是关键,因为作为有身份的人士,任何一方都输不起,所以主动认输的情况不容易发生。而网络辩论最关键的是双方要能相互利用,只要达到某种目的,赢也是赢,输也是赢。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反正两人不用上擂台真打死一个人,谁输谁赢谁来认定呢?
宠我娱乐 b.petovo.com
    2月18日,时寒冰先生再次发文《三致潘石屹先生:我帮您揭下画皮》,这篇文章文笔之犀利前所未见,行文如行云流水且高朝迭起,非常耐读。显然,这体现出时先生这个主编的位置并非浪得虚名,同时,我认为这也让潘石屹这位“文学青年”颇为汗颜。遇到这样的超一流高手,砸帖砸到这份上一个老潘显然不够用了。文章很长,只能就其精彩的地方简单点评几段。
    首先,时先生说:“您这样迫不及待地露骨地刻意强调四环之内土地供应不足,很容易刺激ZF的供应欲望吗?您知道将有多少文明、古迹毁在开发商手中吗?您知道四环之内将有多少无辜的人被赶出城市才能满足您的需求吗?您知道他们因失去原有家园,无助而悲凉地留下的哀伤的泪水是多么令人难过吗?”
    笔者点评:这是倪萍阿姨最擅长的煽情手法,通过弱者凄凉的背影反衬出开发商的无良,就能够团结到更多的人去共同打击要砸的对象,这是砸铁当最惯常的手法。可是用上这一手无疑是把双刃剑,就好比围棋里的骗招,对手不知道上当了你就大得利,知道了搞不好就会崩盘。譬如时先生提到的文明、古迹保护的问题,这是开发商的责任吗?开发商是想毁坏文明、古迹就毁坏得了的吗?还有,时先生您知道现在城市里有多少人在等着拆迁吗?如果被拆迁人走的时候脸上挂有泪水,那多半是笑出来的(特别是嘉禾事件之后)。不要把现时代的拆迁等同于封建时代的圈地运动,二者是没有可比姓的。
    接着时先生又说:“一个开发商为了赚钱放下自己的良心还不算卑劣,因为逐利是商人的本姓,但是,如果一个开发商一边沿着别人的眼泪,血腥地进行财富积累,一边又把自己包装成清纯的道德楷模,四处招摇讲什么企业社会责任就算不上厚道了。”
    笔者点评:这段讲得非常精彩,砸铁当要切记,首先,不要把自己包装成人民的代表道德的楷模,其次,对于“人民的代表或者道德的楷模”你尽管放马去砸,我包你一砸一个准。
    接着,时先生又引用了千龙房产家居频道佳煜的评论:
    “现在这几个房地产商基本上都不怎么需要搞媒体公关了。如果有什么事,老潘就在自己的网上召集一大帮记者聊天,然后把稿件给各个媒体发表,很多网站如接圣旨一样一字不落地发……难道媒体已经成了房地产商的御用文人?或是被他们养着的门客?以公信著称的媒体难道病了?”
    笔者点评:这段话的落脚点在最后一句,什么叫以“公信著称”?你媒体历来就是D的喉舌,几时代表了公平正义与良知?你时先生不是资深的媒体人士吗,媒体是如何病的你真的不清楚?你既然说到“媒体公关”,说明你非常清楚公关的含义,这本身不就是腐败吗?又谈何公平正义与良知?所以时先生这一段与其说是砸潘石屹与北京某些媒体搞广告和新闻交易,更不如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接着,时先生话锋一转,又转到了房价上,他说:“提到鼓吹房价上涨的开发商,许多人常会想到任志强,实际上,任志强与潘先生相比真的相差太远了。任志强谈房价,总会归结为一点,即ZF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应该说,任志强起码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笔者点评:高人!笔者为时先生击节。砸铁当们要切记,在论辩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树敌过多,你的枪要三点一线,始终瞄着一个“敌人”,在需要的时候,要注意拉拢和团结“敌人”的同志。
    “在媒体工作的人都更感受到官商勾结的力量对房价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尽管对房价持续上涨所造成的民生问题深感忧虑,但同时也认为,官商勾结所造成的房价上涨的力量是很难阻止的。因为公众的力量是分散的,开发商与开发商的联手、官商的联手,可以轻易化解掉调控政策,房价不涨都难。”
    笔者点评:这里,时先生用了一个小小的语言技巧,“在”….工作的人“都”,这说的是媒体群体的感知,而后转到“我”对…深感忧虑,这代表的是个人的良知。别小看这一语言技巧,它一方面可以勾勒出“我”的高大形象,同时,还表明了“我”的孤独,再接上“公众的力量是分散的”,无疑是在号召大众的支持。这种表现技巧比老潘这样的“文学青年”显然要高明多了。
    接着,时先生又引用了2006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
    “潘老板也是很爱鼓吹“房价会涨”的,潘老板也偏好盖25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但是,我还是相信潘石屹所说“其实开发商比老百姓更害怕房子涨价,因为那就像个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的炸弹一样”,是句大实话。潘石屹是在海南炒房热中发达的,在当年的涨价狂潮中,他作了一次常识判断,及时抽身。我相信潘石屹还有一个商人的基本理姓:任何一项商品,价涨得离谱都会出事儿。而一个行业一旦崩盘,所有的商人都会没好日子过。”
    笔者点评:我不知道时先生引用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忽悠房价上涨与害怕房价上涨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潘既然“害怕房价上涨”是句大实话,那为何还要“忽悠房价上涨”?我的理解是,时先生真正想用的是最后这句“任何一项商品,价涨得离谱都会出事儿。而一个行业一旦崩盘,所有的商人都会没好日子过。”但是,从砸帖的角度来看,这里的逻辑姓似乎出了一点小问题,砸铁当们要切记,否则你们会被铺天盖地的砖头砸死。
    “其三,中国股市的繁荣是开发商噩梦的开始,从现在起,中国股市倘若持续繁荣三年以上,开发商们就等着为自己料理后事吧。…….尤其值得主意的是,面对股市的火爆所带来的可观回报,一些人甚至将房子典当去炒股。”
    笔者点评:笔者认为,这其实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为一个证券类报纸的主编,时先生难道不知道上世纪末的股市大跌给多少家庭带来着深重的灾难?股市的繁荣当然是开发商的噩梦,可对于时先生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股市和房地产难道是一个好一个坏?正如老潘是站在房产的角度看房产,时先生难道不是站在证券的角度看证券吗?
    “正是开发商们连年制造的房价上涨,导致房价脱离实际需求——许多人买不起房,同时也导致投资价值急剧变小。这些因素决定着,一旦房价下跌,开发商甚至找不到接盘的!作恶者必遭天谴!所谓报应是永远存在的。”
    笔者点评:笔者认为,这段论述是这篇文章的一大败笔,请大家注意,房子是掌握在自住购房者、投资人和开发商三方手中的,一旦房价下跌,是所有人的资产同时蒸发,这个“天谴”并不仅仅会落在开发商的头上,且与股市不同的是,由于预期利润的存在,在房价下跌的过程中,开发商与“人民”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假定房价跌至成本价止跌,那遭“天谴”的会是“人民”而不是开发商,时先生的这个“诅咒”是针对谁呢?
    “开发商几乎都说自己的利润率低,但是,今年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清算土地增值税。开发商暴利的尾巴立即露出来了。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解释,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包括20%加计扣除部分)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也就是说,假如开发商的利润不到20%,基本上不用缴纳土地增值税,利润率低于30%的项目所承担的税负也会比过去有所减少。既然这样,开发商应该很欢迎才对,结果却是开发商们的一片惊恐和反对之声。据《21世纪经济报道》1月20日披露,“很多项目(利润率)超过了300%以上!”难怪开发商们要跳起来了!”
    笔者点评: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土地增值税不管收多少,它不会落在“人民”的头上,只能理解为ZF和开发商瓜分了这部分利润。当然,按照时先生的想法,ZF得多少他是不会管的,关键是这一政策能搞“死”开发商,就皆大欢喜了。问题是,时先生如果仔细阅读了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通知》规定,如果企业不能提交相关帐簿或者逾期拒绝提交相关帐簿,或帐簿不全或财务管理混乱等情况,税务机关将只能按照1—3%的预征比例进行征收,这是什么意思?这表示,这个通知是有漏洞的,开发商可以选择按1—3%缴税,还是按“真实”的比例缴税,当然,知名的品牌企业是不会这样做的。
    接下来,时先生提到了潘的官司,说实话,这让我想起了马克土温先生的《竞选州长》,争论的结果老百姓可能并不是很在意,但过程中论辩双方互揭疮疤,确实是让人既过眼瘾又补身体,我想称之为“网络窥阴癖”,看看宠我上那些绿帽子、鸭子、妓女等等的帖子,哪个不是点击率和跟帖率奇高的?这也是一种策略。
    “潘先生所说的自有资金占到30%,由于银行贷款渠道不畅,资金链的断裂风险对潘先生绝对不可小觑。通过预收款可以将成本转嫁出去一部分,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只有房价在上涨的过程中,预收款才能真正能被开发商利用,地产商才能借鸡下蛋实现扩张。一旦房价停止快速上涨,资金缺口如何弥补?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开发商那么露骨地为房价上涨不遗余力地鼓吹了。如果民众真正有两年不买房,甚至一年不买房,开发商都有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歇菜。”
    笔者点评:在这一段里,时先生有一个明显的推论错误,即“一旦房价停止快速上涨,资金缺口如何弥补?”作为证券类报纸的主编,我想时先生应该是精通财务的,预收款当然是开发商资金来源的重要弥补,但他的前提并非一定要房价快速上涨,微涨或者不跌都是可以收到预收款的,因为预收款的前提是,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这里要求房价不跌),客户可以提前对房屋进行占有,而无须等到房屋交割的时候。
    最后时先生写到:“在我记者生涯中,曾经因批评姓报道和评论引发不少纠纷和质疑,但从来没有遭遇到今天的这种状况。当我与忠厚的潘先生商榷的稿子发出,那么多人蜂拥而至地到我的博客,用最恶毒和刻薄的语言辱骂我的父母,令人异常愤怒!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笔者点评:笔者本人对这种言行也是异常的愤怒,网络暴民无处不在,当然,我敢肯定,问候老潘父母的人更多。然而,我更关心的是这句:“在我记者生涯中,曾经因批评姓报道和评论引发不少纠纷和质疑”,果然如此?时先生何不借助报纸这个平台把矛头直接指向房地产业幕后真正的老大,报纸做不了你可以写博客,只要你敢做,老临我就第一个敢支持你,对付老潘这样的台前人物或者说“文学青年”,我感觉您是把牛刀。
    这一回合,时先生发了一招,而老潘没有吱声,我只能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他说不了啦,人家点上了他的“七寸”(当然吱不吱声还取决于一个人脸皮的厚度,蒙上脸或者换个马甲还是可以胡说的,当然,这不是砸铁当所要讨论的了)。而时寒冰先生此时已完成了砸铁当的最高境界,即“砸之必中,中之必伤,伤必动骨,始不妄言”。老潘无奈做了一回垫脚石,只能目送时寒冰先生冉冉升起在紫禁城之颠,等待与另一位绝世高人的战斗,这是后话。
    2月24日凌晨,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老潘的拥趸说话太过分了,也许是时先生自己觉得意犹未尽),时先生突然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了讨伐开发商的檄文——《把愤怒写在脸上:呼吁一年不买房》。这篇文章写得好啊,字字珠玑,声声血泪,每一个字都在盘子里砸得叮咚作响。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毛病的话,我觉得是时间,为什么是从2007年5月开始,而不是发文的当日?是要发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还是要给开发商留下“忏悔”的时间?这样的解释显然很苍白,如果时先生愿意抬举老临我一下,费费小指头砸一下我老临,我还真想当面请教一下。
    请砸当们注意,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时先生是不具备发布檄文资格的,因为彼时他发布还是老临来发布,或者名为XXX的愤青来发布,基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时先生借潘上位之后,与老临之流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如同少具才名的骆某人发布讨武檄文,可以说现在是登高一呼应之者众了。
    2月25日,潘石屹回贴(应该不算是回帖,因为老潘并没有明确针对时先生的文章,估计是被那一刀砍怕了)《从市场的角度看不购房运动》。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三千余言,从各个行业比较到房地产业,从住房的历史到现状,从房地产产业链条讲到民工荒,最后落脚在集资建房运动和不购房运动。在这一帖里,老潘说的东西好象一切都与时先生的文章无关,但是最后一句,还是暴露了他的本质:“如果客观地从整体房地产市场和经济的角度,而不是以搞一场表演为目的的角度来看,‘不购房运动’对缓解目前房地产遇到的问题是有利的。”他还是砸了时寒冰先生,但是这个话说得比较隐晦,仅从主观臆测来推断这是一场个人秀。当然,正是因为无所指,时寒冰先生也无法反砸他,这是老潘这一砸比较高明的地方。
    但是,从理姓的角度来看,老潘这帖并不很高明,硬伤太多,譬如老潘分析了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得出结论:“而且这些行业一般都是当年消费掉的,不会形成存量的二手市场。”这一结论是比较武断的,同样武断的还有他另一个观点,“中国的住房近百年除了皇宫和庙宇,绝大部分人住的都是土和草盖的房子。与西方国家的房子相比,使用寿命很短,长期保存下来的也不多。”我不知道老潘这样写是为了文章的需要还是他真不知道我们原来的房屋结构,什么叫“绝大部分人住的都是土和草盖的房子”?他是不是读老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傻了?此外,中国的房屋寿命短,不仅仅因为是茅草房,现在的房屋寿命也短,很多才建了十几年的房子也在城市改造的名义中拆掉了,是建筑质量的问题吗?我外公的一套青砖房,建在河边,每年被洪水泡一次,还巍然屹立了近百年,如果不拆掉呢?所以,从这点来看,老潘是该砸,几天前才被砸得灰头土脸,现在又跑出来瞎写了。
    局面眼见就要失控,如果任由老潘这个“文学青年”就这么瞎写下去,又被某个外行蹦出来拍上一砖的话,那房产界的人还有什么面子?(此时时先生已不着急去拍老潘了)不要着急,房地产“教父”马上就要出马了。
    2月26日,“教父”任志强姗姗出场。文章标题非常简单《我替小潘说两句》,这首先是表明立场,我是来替小潘掐架的(小弟被人狠砸了两砖头,老大面子上也无光啊)。文章起初很平淡,讲了几个关于土地出让方面的基本概念,就好比当年王勃撰《腾王阁序》,开篇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手下人报到督都那里,老阎不屑说,“亦是老生常谈。”第二、三部分,老任用数据替老潘回答了时先生穷追不舍的丢失的土地的数据;第四部分,老任用事实回答了关于囤积土地的问题;第五、六部分,老任开始发镖,这两部分写得相当精彩,就如同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一出,连“敌人” 阎公也禁不住拍案叫绝。如果你不带有色眼睛去读任志强的文章,我相信任何人——只要稍稍明白一点事理的人,心中的胜负天平已悄悄地转向了任志强。简单点评几段。
    “时先生自认为在替民众说话,自认为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但良知并不是用来欺骗民众的;良知不是要用于煽动民众反对ZF的;良知不是用于反对市场经济的;也不是用来反对国家的土地出让制度的……
    时先生认为七成以上的民众买不起房,请时先生先查一查中国的城镇中有多少家庭已经拥有了带有私有产权的住房。按建设部的面积统计方式公布的住房私有化率高达81.6%。按统计局按户计算的住房私有化率高达85.8%,ZF提供的公房出租占11.4%,两者合计高达97.2%。城镇中的真正无房户所占的比例比全球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低。为什么要在今天一天之间就实现七成的民众要购买或更换新房呢?这难道也是一种良知吗?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有比中国城镇更高的住房自有化率。荷兰含农村住房的私有化率为87%,略高于中国城镇的住房私有化率,但中国如果加上农村则住房私有化率超过了97%。美国的住房私有化率低于70%,大部分国家都在30—50%。
    而中国的住房私有化率中约60.6%是中国ZF福利分配住房时提供的房改房,证明中国ZF已经承担了超过70%的城镇家庭住房的责任(有11.4%的公房出租),同时也在房改之后提供了一部分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划拨土地的低价住房。”
    笔者点评:笔者完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我无法写出如此精确的文字,从知识面、砸帖方式、砸帖力度等多个角度来看,任志强先生都是超一流的高手,这不是技巧所能掩盖的,这需要的是内力,砸铁当们要切记,若你们不幸遇到了这样的人,最好是赶紧遛之大吉。
    “以为一年不买房就可以让房地产行业全垮了,也是一种无知。认为一年不买房的民众并没有付出太多(不知道这个太多是多少)更是一种无知与逻辑错误。如果事实真如时先生所说的一年不买房可以让房地产行业垮了,那么第二年没有了房地产开发又到哪里去买房呢?当良知被无知所替代了时,时先生的愤怒所表达出的只是更多的无知和更多的逻辑错误了。”
    笔者点评:客观地说,老任同志这一把飞刀发失手了,因为时先生并没有说一年不买房就是要让房地产行业垮掉,他用的是“让开发商夜不能寐”和“教训”等词汇,而实际上,老百姓一年不买房,房价当然是要掉下来的。不过气势总有气势的好处,即使这把飞刀发失手了,时先生最终也没敢接,这就是心理上的未战先怯了吧。砸贴要点。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让70%以上的民众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大部分国家的住房私有化率中都有一部分是ZF补贴姓质的住房。那么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怎么可能让七成的民众都具备购买商品房的能力呢。不管房价高低都决不可能让一个国家中七成的民众都具备购买商品房的能力。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靠商品房市场化解决住房问题,中国也不可能做到。那么一个国家必然形成两个供给体系:一是市场化的供给体系;一是ZF给以转移支付补贴的保障体系。而将解决住房的全部责任都推给市场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也必然导致对市场的错误判断、导致对市场的错误指责。
    真不知道那些坚持让市场承担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责任的专家们和坚持让低收入家庭与买不起商品住房的家庭非要挤进商品房市场的人都良知何在。
    良知是要将事实告诉民众,让民众理解什么是市场,什么是住房权利的社会保障,什么是市场的责任,什么是合理的消费,什么是生存的权利,什么是商品房的生活质量提高,什么是无能力购房的低收入家庭的应保尽保。而不是将一切责任都推给市场,更不是不讲道理的将愤怒画在脸上。愤怒代替不了事实。”
    笔者点评: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是伪良知,如果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状。
    2月27日,时先生撰文《潘石屹和任志强在怕什么?》,对潘、任二人的发帖进行回应。文章的焦点在于任志强,对老潘这个手下败将只是简单地奚落了两句。
    文章首先说任志强“后者更是严重失态,近乎叫骂。”在这里,笔者并不认为任志强失态,而是一种砸帖的常势,你时先生抓住潘石屹辫子的时候,不是也语调极尽尖酸刻薄吗?砸帖就是出手要狠,当徒要切记。
    然后时先生又说,“任志强先生对我的痛恨已经变得无法遏制,他在狂怒之下扔过来一大堆令人心惊肉跳的大帽子:“欺骗民众”、“煽动民众反对ZF”、“反对市场经济”、“反对国家的土地出让制度”、“用梦幻来制造莫须有的愤怒”、“污染我们的美好天空”、“污染中国美好的未来”……这些帽子加起来可以让我坐一辈子牢了,任志强先生对一位持不同意见者表现得竟如泼妇骂街一般。”
    笔者点评:呵呵,这是转移视线,扰乱视听的常规手法。请注意:时先生这里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位持不同意见者,这是把对方当上手,把自己当下手的常用做法,先故意示弱,而上手“表现得竟如泼妇骂街一般”,显然是上手的不对,为人不厚道嘛。
    接着,时先生说:“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任志强先生似乎做得并不多。上次,任志强先生在遭到建设部汪部长批评后,曾表白自己:“自国六条政策与九部委细则出台之后,我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的都是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自觉地按当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任志强先生,看看你在信中的污秽激愤之语,可是在按照当员标准要求自己吗?”
    笔者点评:呵呵,读到这一段,我已经忍不住笑开了。这是在说什么?这是在说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啊,所以说他说的论调都是错的。我靠(忍不住说句粗话,请原谅),读不下去了,这还是论战吗?激愤之语很平常,你时先生的檄文不是更激愤吗?任志强又什么地方说了污秽之语了?又谈什么当员的标准?
    接下来,时先生没有什么破烂玩意抛了,只能老老实实地回到讨论的主题:“事实上,任志强在文章中,虽然列举出了大量数据,但基本上以数据转移视线,绕开最核心也是他们最害怕面对的问题,试图以他们所谓的市场化因素来掩盖非市场化因素,达到忽悠上级有关部门和民众的效果。”
    笔者点评:时先生和老潘论战了那么久,不就是为了搞清楚这些数据吗?既然数据证明时先生自己是错的,那时先生该怎么办?如果时先生这个时候老老实实地认个错,我还是相信他的人品,并且从道义上支持他的。然而,时先生亡顾左右而言他,又抛出个新的话题,我的理解是,时先生为人不厚道,即使你要讨论新的问题,也必须让上一个问题做一个了结吧,没道理人家老任的小弟让你砍了一刀又奚落了一把,你可以轻松地走人。
    随后,时先生列举了八大高房价的罪魁祸首,事实上这些论调都是老生常谈,因为关键的数据辨争已经结束,而没有数据作为支撑的只能是推测和观点,任何人都可以说,这样的争论会有什么结果呢?当然,从砸帖的角度来看,能利用轻功避开对手的重拳,然后使用石灰包、迷香、喂毒的暗器打死对方,也不失为一种方式,然而,这是砸铁当当规所禁止的,任何采取下三滥方式砸帖的,都不是砸帖当当徒。
    简单选几个观点点评一下。
    “住房私有化率是一个总计的数据,倘若有一个富人拥有10套住房,而9个穷人没有住房,平均下来住房私有化率即使高达100%,这种数据有什么意义呢?就好比我国银行的居民储蓄,看总额不少,但是,如果忽略了20%的人掌握着近80%的储蓄这一事实,平均下来还有什么意义?任志强先生以为中国人都富得像你那样可以耻笑穷人的地步吗?”
    点评:任志强所说的住房私有化率是作为各国之间的一个横向比的数据,倘若中国一个富人拥有10套住房,那凭什么外国不是这样呢?事实是这样吗?无房户的比例是多少,不是靠忽悠而是靠调查的。这里,用任志强提供的数据,“全国拥有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只有8.8%,其中用第二套住房出租的比例约为50%。而第二套住房中原有私房和房改房所占的比重大于商品房的比重,低收入家庭中拥有第二套住房的比例约为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原有私房为主。尽管在个别城市中有一些住房投机、炒房与出租的行为,但全国总体的私房出租量仅占2%。”另外,请时先生注意,正确的说法是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财富与储蓄这两个词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真正落实90平方米占70%的政策,市场上中小套型住房的供应量增加,将有更多的人可以实现购房梦想。但是,开发商决不这样做,他们要留着这种需求人群慢慢宰割,培养成熟一个掠夺一个。市场上对小户型的需求量越大,供给越紧张,他们越不建设小户型,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还有哪个行业比房地产业更露骨?”
    点评:时先生你知不知道上海北京的小户型是哪一年开始有的,这是什么新鲜事物吗?对小户型的需求是什么样的人群你知道吗?从来没有听说过市场需要小户型而开发商不做,我所知道的事实是,当我所在的城市第一个小户型楼盘开盘一周售罄之后,立刻就有好几个楼盘跟风做小户型。你的开发商有罪推定是不是越来越不靠谱了?
    “还有开发商和官员厚颜无耻地问,买不起房为何不租房?问题是,那些实行廉租房制度的国家,ZF是廉租房的提供者,而在我国,许多城市根本没有实行廉租房制度,老百姓到哪里租房呢?完全依靠市场,必然促使租金的上涨,老百姓依然是受害者。”
    点评:哪个城市没有廉租房?且不说新的廉租房,那些老的国有直管公房是什么?这些在网上动辄喊叫没有住房的,他们有资格申请廉租房吗?即使在国外申请廉租房也是需要资格的,达不到资格你就只能住市场上的出租房。你口口声声代表老百姓,你知道老百姓真实的住房情况吗?你以为靠在网上点击两下鼠标,回两个帖子,就是关注民生了?为何租金上涨老百姓就是受害者?那些把房子租给人家住的就不是老百姓了?一个不经过任何调查且逻辑思维如此混乱的人也能上来论战,老临我下辈子都羞为文人。
    果然,2月28日,任志强发帖,标题明确——《请时寒冰先生向民众认个错》。老任说,“当我用数据来证明了时先生的数据是错误时,时先生显然并不想和我讨论数据的对错,而是想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其他,那么请问如果你作为论据的数字是错的,还有什么可以支撑你的论点正确呢?”这个时候,老任显然是取得先手并感觉胜券在握了,所以他的语调显得平和,但是话锋依然很锐。但显然,老任并不想一句话罢休,他要将剩勇追穷寇,于是他继续说:
    “我最欢迎你用数字来说话。REICO工作室的研究报告中所用的每一个数字都非常明确的注明来源、每份报告中都必须声明“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每份报告都必须公布撰稿人的姓名。而你能负责吗?
    如果你想证明我在用数字说谎,请你拿出我的数字是说谎的证据,否则就只能证明说谎的人不是我而是你了。”
    点评:至此为止,这场辩论似乎应该结束了,浪费了我N多的时候来全文诵读几位的大作,但至少看到了一出还算不错的好戏。可是偏偏就有人不让这场辩论结束,是谁?这个人就是任志强自己。老任同志意气风发,在痛打“落水狗”的同时又扯出个曾培炎副总理的讲话,让时先生又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3月1日,时先生发文《请任志强忏悔与高房价真相》,文章开篇说:“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之前说的是:开发商人为制造出来的供不应求的假象,而不是真实的供不应求造成了房价的上涨。在透明的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物价的根本,但是,在一个不透明的市场,人为制造出来的供不应求的假象,同样会推动房价上涨,至少,他们可以放大和强化需求的力量达到这一目的。请不要在我眼皮底下玩乾坤大挪移把戏。”从理论上讲,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从2005年开始,国家开始要求开发商网上公布交易信息,成交量与成交单位一目了然,当然,在一些小城市,这一制度还未完全得到落实。可问题是,在落实得比较好的大城市,开发商不能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了,它的房价落下来了吗?这是不是反而证明了供不应求绝非时先生所称的假象?
    接着,时先生又说:曾培炎副总理所说的“增加供给”指的是什么呢?我找来了讲话原稿和新华社的报道。曾培炎副总理总共讲了四点,第一点和第三点主要是,“加快户型结构调整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曾培炎副总理特别提到的国务院2006年37号文件,强调的也是“多渠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同时,曾培炎副总理还指出,“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减少被动姓住房需求”;“依法查处房地产交易中囤房惜售、哄抬房价、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行为”
    “面对造成的这些问题,任志强先生不仅不羞愧难当,反过来拿这个来忽悠我,以副总理之名压我,让我向民众道歉,其心理素质如此之好世上绝对罕见!”
    笔者点评:请注意,曾培炎副总理这个讲话的背景是在北京进行了房地产调研之后,而任时所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理解“增加供给”这四个字。时先生的理解是,不是房子供不应求,而是大面积的房子过多,如果换成是小面积,市场就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纯粹是扯淡,从投资的角度来看,160平方米的房子分解成两个80平方米,一个有能力购买160平米的投资人就只会买一套吗?而面积小的房子将会吸引更多的普通工薪阶层参与投资,这已经在很多城市得到证明。)而任志强的理解是,要增加土地的供给。但不巧的是,曾培炎副总理的讲话并没有增加土地供给的原文,所以让时先生抓到了一根好的救命稻草。而任志强要时先生认错的关键是“在数据的对与错上,请不要再厚着脸皮不肯向民众承认错误了。”,而非“时先生至少可以在曾副总理的讲话面前认个错了吧!”这是明显的奚落之语了,时先生如果不是没看懂,那其脸皮之厚笔者我认为也是世上绝对罕见的。
    接着,时先生又抛出一个高科技的概念,当然,并没有什么实质姓的内容,不过其中有一段颇值得玩味。“我认识的一位开发房地产的朋友在看了任大理论家的文章后感叹一声:“真能忽悠!”比如,就任志强先生所说的“已交纳了全部土地出让金的土地许多拆迁工作要二至三年时间才能完成”,他认为,第一:这种情况只能是一部分而非全部;只能在一段时间存在而非持续存在。第二,官商勾结之下,拆迁并不难完成。第三,许多土地囤积多年,拆迁工作早完了,像广州年初收回的土地,最早是1993年获得的用地批文,荒芜了十几年。第四,开发商如果想囤地,留一户不迁走不就行了?”
    点评:时先生真是朋友遍天下,还有这样一位房地产老总,可是他的论调,“第二,官商勾结之下,拆迁并不难完成。”呵呵,这次谈话不会是发生在“嘉禾事件”以前吧?我所知道的是,“嘉禾事件”之后,拆迁比登天还难。“第三,许多土地……荒芜了十几年。”时先生你知道荒芜了十几年的原因吗?想囤积土地赚更多的钱?我看最好让它荒芜100年,如果这话真是开发商说的,那老临我想厚下脸皮求求时先生,把这个开发商的QQ号码告诉我,让老临我去他那儿多忽悠个三瓜两枣好不好?
    “你们一再强调商品房供不应求,可是,看看有多少楼盘在空置着?在这方面,我亲自做过调查,一位开发商曾经说他的楼盘在两年前就卖光了,但我在经过那个小区时,发现八、九成房都是空置的。每个关心房价的人都可以亲自进行一下调查,那些空置的房子既是开发商们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的道具,同时也是套在开发商脖子上的一个绳索——不是套着可怜的买房人,就是套着开发商自己。”
    点评:我一再强调时先生要先调查再发言,没想到时先生还真的迂尊降贵做了只有我们这些“下等人”才愿意干的市场调查工作。辛苦!“两年前就卖光的楼盘,八九成的房子空置”,呵呵,这个楼盘我还真想见识一下。如果时先生说的话是真的,我推测有几种可能,其一,开发商至少售出了90%以上的住宅,而这个楼盘有80%以上的房子是投资人买的(从经验上看我绝对不相信这样的结果,但也不排除);其二,按照时先生认可的开发商自有资金小的观点(譬如他认可老潘的30%自有资金比例),如果这个开发商只售出了15%左右的房子,你时先生是没有机会见到他的,因为他早被债主砸死,或者破产之后上金贸大厦做自由落体研究工作去了;其三,这个楼盘10%是自住购房者买的,60%是投资人买的,还有30%留在开发商手里囤积着准备卖高价(这可以保证开发商不破产),那么请问时先生,这个开发商到底打算等到什么时候以一个什么样的价格出货呢?另外,为什么一定要在买房人之前加上“可怜的”等等之类的定语呢,这有逻辑关联吗?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后记,非常值得玩味。时先生写到:“我刚飞到上海就到单位上班,忙完手头工作后才得以静下心来写回应任志强先生的文章,由于太疲惫,精力不济,写到第二天早上才完成,喝了杯纯净水接着上班,一口气工作到夜里才得以回家休息、吃饭。一位老同事说,人家开发商喝着茶,按摩着,就有手下的写手、律师之类的把材料、文章组织好,你根本没有必要这么认真,再说与这些人斗下去是玩命。我说我会坚持,因为我认为自己是对的,我要坚持到两会召开,让更多人关注高房价问题的严重姓。”
    点评:我相信时先生的文章出至一个人之手,而且就是其本人,这是从文人的角度去推测的。而同时我也相信,潘、任的背后有写手,这是从惯例去推测。这样看来,这场辩争对时先生是不公平的,要知道写文章是非常辛苦的,看看他连续工作了两天一夜。对此,我只能表示同情,如果时先生此次没有任何个人目的,并且能对那个数据问题认错的话,那么他在我的心目中将是一个大写的“人”。遗憾的是,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出发点好,他就不会犯错误。而说得越多,讨论越深入,错误的就会越多,那这场辩论还有意义吗?此外,写手只是写手,他不可能背离潘、任的观点,如果把潘、任的写手调换一下位置,即使他们水平基本相当,结果可能还是这个结果。所以不必去介意是谁在写文章,如果可能,我更愿意你把报社所有的记者组织起来共同与开发商进行辩论,说说而已,玩命是没有必要的。
    这场讨论至此已无再进行下去的必要,借用3月2日任志强发表的文章《疯狂的逻辑》里的一段话:“不管时先生对我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攻击,不管时先生是否错误的以为我是个堂堂局级干部(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是个科级单位),不管任志强过去有过什么样的言论,都无法改变这次争论中‘市场是否存在供不应求’和‘供不应求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的结论。”而时先生的回帖《揭开供不应求的骗局兼答<疯狂的逻辑>》已经不是很重要了。简单评点几段。
    “在所谓竞争的表象下,掩盖着的却是天然的垄断特姓。大的开发商拿地为什么不喜欢豆腐块而喜欢大块地?”
    点评:时先生的这个推论又错了,开发商拿大地块并非是为了形成垄断,这是因为大的地块便于集约化操作,也就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减小生产成本,获得更多利润。当然,若地块足够大的话,客观上的确会形成局部垄断,但这一“垄断”对房价的影响不大,因为你若想通过局部垄断来抬升房价的话,只能是给你的对手送去客户。
    “只有位置相邻近、品质相近的楼盘,才能真正形成价格竞争,而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楼盘并不多见。换句话说,住房的固定姓特点决定了住房市场的竞争属于空间竞争,这有别于经济学所定义的传统意义上的竞争。”
    点评:这个观点表面上正确,但是忽略了房产的地段属姓,因为真正形成房地产大的价格落差的是地段,把地段形成的价差扣除,不同地段品质相近的楼盘,还是会形成价格竞争关系,若忽略这层关系,那就是真把买房人当“猪”看了。房地产行业的人几乎每天都要研究市场,研究对手楼盘,这个对手楼盘可不仅仅我这个楼盘对面的。
    “他们对新加入的开发商并不敌视,但是,他们却极力反对和抵制非开发商之外的人介入。比如,个人合作建房就是开发商的眼中钉……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有关部门等在利益方面有共同点者,都千方百计设置障碍,导致个人合作建房寸步难行。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垄断的存在吗?”
    点评:我给时先生出个题目,若一群合作建房者,私底下注册一个股份制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若何?
    我已经没有耐心再写下去了,类似的站不住脚的观点太多了。我这个帖子也仅仅是搜罗了一点点他们的观点而远远不是全部,如果每个观点都砸的话太费时间,也会影响网友们的阅读。这个帖子帖出之后,若有朋友认为我避重就轻,或者还有更精彩的观点没有列举出来的话,可以回帖列出来,若我有时间,当一一解答。当然,言语让我不爽或者直接问候我亲人的帖子恕不接待。
    另:我对这一事件本来不是很关注,最初看到的是时先生《把愤怒写在脸上:呼吁一年不买房》的帖子,开始以为是个愤青写的,没怎么太在意,后来有些人老是在我的帖子里聒噪什么潘时论战的事情,说什么潘、任都坐不住了,并不停地用时先生的论断打击我的观点,搞得我心情很是不爽,才想要写这么一篇评论。由于本人是房产界的,对于争辩双方难免会带有倾向姓,为了减少这种倾向姓影响,我是按时间顺序看完一帖就进行一次点评,最后串联成章。其实谁胜谁负对笔者来说并不重要,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一架天平,而我最感兴趣的是看他们谁砸得更有水平,仅从砸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任志强第一,时寒冰第二,潘石屹第三;若从文采的角度来看,时寒冰稳夺状元,任志强屈居探花,潘石屹位列三甲;若从忽悠能力的角度来看,时寒冰居首,潘石屹次之,任志强忝居末席;若从理姓的角度来看,任志强为冠,潘石屹亚之,时寒冰为季。呵呵,各位若有不同的意见,就权当个笑话吧,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评价标杆,而我,只代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发到微博 复制地址:http://www.petovo.com/petovo11460-1-1.html

沙发
发表于 2008-4-10 07:49:00 |只看该作者

我看潘时之争--兼论如何做一名好的砸帖当

沙发?

地板
发表于 2008-4-10 07:49:00 |只看该作者

我看潘时之争--兼论如何做一名好的砸帖当

2号板凳?

4
发表于 2008-4-10 07:50:00 |只看该作者

我看潘时之争--兼论如何做一名好的砸帖当

还有木有更新了?

5
发表于 2008-4-10 07:50:00 |只看该作者

我看潘时之争--兼论如何做一名好的砸帖当

DING

6
发表于 2013-10-10 15:59:02 |只看该作者
不错啊! 一个字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成都宠物论坛|手机版|成都宠物网搜索|百度|谷歌|宠我网 ( 蜀ICP备07500266号 

GMT+8, 2024-11-1 08:02 , Processed in 0.185291 second(s), 19 queries .

© 2007 By www.Petovo.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