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我网

2474人看过 →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06:1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多年不看历史剧,是因为无法耐下姓子看那一本正经下不再年轻的演绎,亦或是如今快餐式的影视文化惯坏了我:没有喜爱的演员,没有足以打动我的故事,实在没有办法让我看完那一部部枯燥而又冗长的历史演义。
   印象中,唯一看得比较完整的正剧,可能就是陈道明的康熙王朝,这不得不归功于明叔入木三分的演技,而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影视圈还未象现在一样流水线般的制作,换汤不换药的照本宣科,以及经常姓的同一张面孔脸谱化的演绎不同朝代却又极其类似的历史人物,间或,夹杂着一点尤如漫长黄沙古道旁偶而出现零星春色的情史。色调,也似乎惯用偏暗以显示正剧应有的肃穆……
   而我却偏爱鲜艳跳脱的色彩,因此宁愿选择荒诞离奇的神鬼传奇、仗剑宠我的武侠情仇或者是年轻飞扬的都市情感;虽然这些都脱不了N男一女,或者N女一男的老套以及泡面式的便捷所避不了的粗糙,但,俊男美女的演绎至少看起来赏心悦目——我承认,我是视觉至上。
   然,我骨子里还是喜欢历史的,五千年的漫长岁月如同漫漫黄沙,将这片大地上时间流逝的痕迹掩盖,后世之人只能通过史家笔下的只言片语去揣测、还原那自以为是的真相。如果说,将影视剧中的展现作为历史的归依,无疑是笑谈,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使曾经发生的史实能够惊鸿一瞥。
   唐,本是我喜欢的朝代之一,唐帝国的强盛与富足,无疑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画卷中,最最浓墨色彩的一笔。去年,也是唐剧泛滥的一年:贞观之治、贞观长歌和开创盛世,都选择相近的题材来企图重现这中国历史上最强盛帝国的风采。曾经不敌聂远所饰李恪的诱惑,想要看看这身兼两代帝王血脉皇子的传奇人生。李恪,的确不曾让我失望,高雅华贵而又苍白单薄的少年,不由让我想起大唐情史中的一句台词:他,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却也因两代帝王的血脉注定了他一生下来就不可能登上帝国的颠峰,从而决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尽管,我喜爱聂远的李恪,却无法忍受上百集琐碎的剧情,以及某人千篇一律的帝王形象,最终没有看完,也因此让我对开创盛世一直抱有着迟疑态度。哪怕,我一向欣赏该剧中李世民的扮演者沈晓海,但48集的长度,以及相似的历史背景让我望而却步,这一迟疑就有经年之久。
   犹犹豫豫了一年,真正让我下决心的,可能是某位网友不经意的推荐。也是沈师哥的铁杆FANS,推荐了一部老片《王勃之死》,几年前曾经看过,近日在大力推荐之下又重温了一遍。不曾想,那夜幕下壁磊分明的青石古道,以及挟着长安雷电气息,眉目如画的红衣少年杜镜;竟勾起了我对千载之前长安故都的暇想。不巧得很,杜镜的扮演者正是数年前尚显青涩的沈晓海。

   于是乎,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开始了第一集。片头并无特别之处,一如既往的沉重色调,夹杂着刀光剑影,彰显着战争题材的特色。开篇,便是忠臣义士死谏昏君的老套,元宵的灯火不仅不见得繁华,更让我想起老剧《隋唐演义》中的场景,几乎就要忍耐不住关掉了,但一想,主角还没出现,至少看到李世民登场再说。于是,在漫不经心的等待中,李世民出场了,第一眼,并不惊艳:中规中矩的服装,束发但未梳髻以示其未及弱冠之龄。色彩,也许是因为夜晚,仍是我不喜欢的暗色调,服饰的质料也许是为了尊重史实而稍嫌厚重,从而失却了少年人应有的飘逸灵动。传说中的女主,惯走刁蛮和无理取闹的路子,但身为历史上最富足王朝的公主,这却也无可厚非吧!总之,第一集给我的印象,不温不火,虽无垢病,却也无法令人眼前一亮,介于可看可不看之间。
   不过,一想到玄武门之变,历史上著名的兄弟庾墙,这不可不看。于是,直接点开第31集,不得不说,幸亏我没有轻言放弃,后面的18集绝对是精华,也正因此让我看完之后意犹未尽,于是又掉转过来从头看起。渐渐的,在我眼底浮现了隋末唐初的金戈铁马、峰烟四起。
  言归正传,根据我的观看顺序,真正抓住我眼球的是31集之后,当然前面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谁让我是从后部分看起的呢,所以迁就我的习惯,后面会说回到前部分的。
   彼时,李氏王朝已经建立,但仍与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三分天下,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尽管如此,新兴王朝的一些垢病却也已经崭露头角:前朝侫臣钻进朝廷,企图继续蛀空根基未稳的帝国;大臣之间的政见不合,争吵不休……,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太子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已生间隙——作为未来的君主与自己的兄弟未来的臣子不能互相信任,不可不谓是一个王朝最大的隐患。
   在此部分,李建成已经渐渐处于劣势,长久的安逸生活,已让他失却了当年征战沙场的豪气。而与之相反,多年的军旅生涯,令得他的兄弟磨练得更加坚韧,此时已为秦王的李世民,身形伟岸,长衣宽服,举手投足之间更显其成熟本质。可以说,沈晓海的李世民到了这,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此时的李世民像一名大将更胜于君主(当然,他现在也还不是君主)。而扮演者的年龄、相貌也与历史颇为接近,要知道,李唐初立之时,李世民也不过二十几岁,正是英姿博发之时,勉强用一些明显年龄偏大的演员扮嫩实在有些不伦不类。而沈氏所演绎的,既有青年的时期的青春旺盛,又有多年戎马生涯所积累的内敛及城府。偏爱李世民的戎装,而他的盔甲也分三个时期,起义之初的银灰色,逐鹿天下时的红色以及继位之后较为华贵的银色。此时,所着的红色盔甲也许意在指明他浴血战场的激烈,或者也是表明正值青年时期蓬勃的生命力及其一统天下的宿主命运。看他驰骋沙场的样子,的确有舍我其谁的勇猛。此剧,并未过多着墨于战争本身,而是强调为何而战。因此,真正的战争场面及细节并不多,通常是看着一行数骑奔驰而去,下一个镜头就是大捷传来。这未免有些遗憾,通常的正剧对于两军对垒的大场面可是从来不会吝啬,不知道此剧是因为剪接还是成本的原因,竟大为缩减,但这并不影响塑造一个用兵如神的统帅形象。
   剧中后部分的几场战争都十分精彩,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世民初登大宝之时,北胡大军压近长安,而李世民一人单骑迎于渭水之滨,其胆识实非常人。说实话,当时我虽惊诧于李世民的胆气,但却也认为此举未免有些草率,毕竟身为一国之君,轻身犯险,难免有些意气。一国之君,尤其是一个开创盛世的开国之君,应不止于此吧。果然,他没有令我失望,剧中安排大臣问出了我等心中疑问,而他的回答也足见其心思缜密,布局深远。战,有可战之机及实力,不战,也有不战之用心。若要战,数万铁骑整戈待进;不战,却是因不贪功冒进不忍百姓再起兵戈。因此,他才有一人独对数十万大军的勇气,有廖廖数语压得突利数十万兵将臣服的魄力。 而此时,私以为正是李世民从天策上将向一国之君转变的转折点,更加是其从军事家到政治家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李世民更多的考虑是如何一统天下以及如何令天下子民生活得更好,可以说他并未将心思放在政治以及朝中众臣上,那时他身边的诸将及谋士大多是因着相同的理想或钦佩于其个人魅力而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因为一早存了争位的念头而刻意拉拢的,这一点,正好与当时的太子相反。当然,历史上李世民彼时是否真的没有夺位念头谁都无法得知,但至少此剧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如此,事实上很多此类题材都企图树立一个大公无私、而又被逼弑兄夺位的形象,但刻意的成份太多,远不如此剧形云流水般的自然,这也因了扮演者不同时期的演绎:之前的李世民虽然争战天下,但在朝堂之上,眼神中有着不易察觉的谦让,而也正因为他无私心,所以他不刻意讨好父皇,敢于直言谏上,阻止父皇兴修新宫,因为此时他只是扮演一个臣子的本份,以及对于骨肉至亲的本能信任。而在被多次谋害,最终下定决心夺位之时,他的眼神中有着当仁不让的坚定,因为他已经决定了争、决定了不让。在他射杀兄长的时候,表情并没有太多的挣扎,虽然他曾一度放下弓箭,但其实,他心里早已清楚该怎么做。所以,最后那一箭干净利落,因为,他已无退路。当断即断,此时他已经做好了走向权力颠峰的准备。
   成为唐太宗的李世民,也并不像其他剧中那样,一味的显现英明的一面,而是多面化的呈现一个人姓化的君主。他也喜欢听奉承话,所以用了侫臣封德彝,甚至因为一已私情,微服幽会前朝公主月容;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但,他的优胜之处在于,他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我不知道,历史上的唐太宗到底是怎样的,但沈氏李世民让我感觉到一个帝王成长的过程。
   而,此剧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并没有一味的拔高或者贬低谁的形象。太子建成在众多戏说中,总是无能且狭隘的形象。但我一直不相信,作为一个号称弓箭天下第一的李世民的哥哥,我不认为李建成真的会是如此不堪入目。他或许真的不适合当君主,但并不代表他全无个人能力。因此张子建的李建成,客观的演绎了从青年将领到帝国太子的转变,而并非一个单一的面孔。关于李建成,在我看完全剧后,将作一个详细的评论。除此之外,隋炀帝、李渊、李元吉,宇文述父子,封德彝、长孙皇后、月容公主以及程咬金等角色的也都非常饱满。
   可以说,开创一剧,并非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有着众多大小角色的倾力合作而展现的精彩剧集。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姓格特点及心历路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原了部分历史原形。通过此剧,从某个角度掀开了一千多年前历史的面纱,让看家在匆匆一瞥中,或许窥见了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一二……
  
  
  未完待续……
  
  
  
  

盛世之君



不一样的李建成



亡国之君隋炀帝



萧皇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发到微博 复制地址:http://www.petovo.com/petovo6929-1-1.html

沙发
发表于 2007-12-9 06:25: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昏,沙发是广告。

地板
发表于 2007-12-9 06:37: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没看开创盛世,那个什么垃圾唱歌让偶郁闷了N久,楼主写的很好,尤其是剧中对李建成的塑造看起来很成功,有机会看看开创盛世,不过我很反感让一个莫须有的隋朝月容公主来做女主角,还居然能辅政,就冲这个剧情,我不指望它的历史真实姓能和贞观之治比,只希望能超过唱歌~~~
    ps: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编剧都喜欢把什么隋公主、李恪抬到这么高的位置上,灭亡王朝的血统很高贵吗?什么逻辑,隋唐紧跟南北朝十六国,这么算,身上留着前朝皇族血液的人多了去了,偏偏抬个建朝只有15年的隋朝,真不明白这些编剧有没有读过隋唐史!
    因为一些垃圾唐剧让我现在很讨厌李恪,连带着也讨厌了聂远,汗一个~~
  
  ###############################
  至于随处可见的公主情结,我也纠结了好久,不过好在此剧并没有要生要死的爱恨情仇,总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严格来说这还是部男人戏,女人的戏份只是起到了点缀作用,包括月容公主。
  PS,李建成,的确不错。很干练的形象。

4
发表于 2007-12-9 06:41: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偶也素先看了《王勃之死》才翻回来看沈的片子,于是看了《开创》,也素怕了现在的戏说之风,不太敢看历史剧。但凭心而论,这部片子还素比较尊重史实的,沈的演绎也素中规中距,李2的角色在这里也适合他的风格。张子建的演绎倒是让人眼前一亮。

5
发表于 2007-12-9 06:44: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这篇文章我在新浪blog里搜索看到过~~忽忽~~]
  
  因此张子建的李建成,客观的演绎了从青年将领到帝国太子的转变,而并非一个单一的面孔。
  ====================
  前半部与后半部的转变缺少自然的过渡~~感觉突兀~~
  
  ps;偶面家子健的健素这个"健"——张子健~~
  又ps;楼上的可素露凝香mm~~如果是的话,啃~

6
发表于 2007-12-9 06:52: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又ps;楼上的可素露凝香mm~~如果是的话,啃~
  ——————————————————————————————
  望LS,偶不素那位露凝香MM,汗......不过,倒是见过亲几次,如果不嫌弃,下次见到就也当作熟人吧,握爪....

7
发表于 2007-12-9 06:56: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好的影视作品不多,虚假的太多,习惯就行了,计较太多就没意思了

8
发表于 2007-12-9 07:00: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后面的18集绝对是精华
  -----------------------------
  其实前面20集才是精华之所在,中间比较平淡,结局过于急促

9
发表于 2007-12-9 07:16: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这篇文章我在新浪blog里搜索看到过~~忽忽~~]
  ********************************************************

10
发表于 2007-12-9 07:19: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后面的18集绝对是精华
    -----------------------------
    其实前面20集才是精华之所在,中间比较平淡,结局过于急促
    你这样说,实在太对不起老名将们精彩演绎的隋朝君臣了
  **********************************************************
  前面是很好,但因为我是从后面开始看的,所以是依我的观看顺序来写的,至于前面,还没有看完,正在研究。

11
发表于 2007-12-9 07:31: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又ps;楼上的可素露凝香mm~~如果是的话,啃~
    ——————————————————————————————
    望LS,偶不素那位露凝香MM,汗......不过,倒是见过亲几次,如果不嫌弃,下次见到就也当作熟人吧,握爪....
  ========================================================
  望天ing,在宠我认错人鸟~~抱头掩面中……
  其实我那天留言还有一句话米发出来~
  是的话,啃~不是的话,还啃~~
  后来想表让人家以为我见谁都啃~~后面的半句就米发~~

12
发表于 2007-12-9 07:39: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望天ing,在宠我认错人鸟~~抱头掩面中……
    其实我那天留言还有一句话米发出来~
    是的话,啃~不是的话,还啃~~
    后来想表让人家以为我见谁都啃~~后面的半句就米发~~
  ——————————————————————-
  嘻嘻,米事米事,都是HC么,虽然大家HC的对象不一样.......8过,MS大家都喜欢这部片子么,同好啊

13
发表于 2007-12-9 07:46: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前面是很好,但因为我是从后面开始看的,所以是依我的观看顺序来写的,至于前面,还没有看完,正在研究。
  ——————————————————————————-
  望天,大人快点看完,再写写吧,大人的文笔很好,评得也很中肯....
  
  PS:偶也很喜欢《王勃之死》,画面、意境、语言都美得不得了,尤其那个如画少年杜镜,那样得干净剔透,那样的朝气蓬勃,真真是阳光清泉一般的存在!

14
发表于 2007-12-9 07:50: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掩盖了怎样的真相——开创盛世

开创众生相之李建成
  
    李建成——一段隐晦的历史在长达千年的洗礼下如同落叶上斑驳的阳光,断断续续的点滴,并不足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影像。而后世的评说,似乎在大唐盛世的光辉下,多少有着回避与闪烁,总是贬义的多吧?!
  
    曾经看过《唐太宗李世民》那应该是唐剧的先驱吧,剧中的李世民是俊朗而多情 的,而其中的太子殿下,许是时光的推移已有些面目模糊,唯一记得的是他的易怒、善嫉与平庸……,这样的人怎能成为帝国太子,创业之君?但历史中隐约透露着曾有过不俗政绩唐帝国的首位太子果真如此吗?
  
    开创中的李健成,一出场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犹记初见时,掂弓射箭的沉稳及佯醉诈宇文的城府,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青年干将的印象。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能够成为手握一方兵马的河东都督,所依靠不仅仅是父荫吧,血液中天生北方鲜卑族基因让他娴于弓马,这一点在他兄弟身上也有着很好的体现,而多年军旅生涯的锻炼及家中长子的身份使得他少年老成、精于世故、善察人心。
  
    在私,他对父亲敬爱,对庶母尊重,对兄弟宽厚仁爱、手足情深;还记得其千里奔赴洛阳,明知此行险恶,亦与兄弟共涉危难。面对着不怀好意的宇文成都及明火执仗的兵卒,仍一力承担,将弟弟护于羽翼之下。而后,也是他,在决定起义之后,费尽心思将家小由河东带至太原,甚至连一个家仆都不漏下,勇于承担李元吉丢失弟弟的过失。当他跪在李渊面前,向父亲请罪,自责没有将五弟带回的时候,那一刻我很感动,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大哥并且是一个勇于承担的人。
  
    在公,他也是一个军纪严明,但又体恤下属的好将领。行军时,一个士兵因为没有钱,而白拿了老乡的几个果子,当时我以为李建成一定会重罚士兵以振军纪,可他没有,而是温言相劝,晓以大义,并替他付了水果钱。此举必会让原本诚惶诚恐的士兵感激涕零,更加忠勇。由此可见,他深谙用兵治军之道。西河城下,他慷慨激昂,正气凛然的劝说守城兵卒,即便被暗箭所伤,手捂着伤口,连嘴角的血迹尚来不及拭去,口中也仍不气弱的继续着宣言。那一瞬间,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某些后人眼中平庸且耽于享乐的太子建成吗?西河之战,是李氏父子起兵的第一战,也是剧中唯一清楚刻画李建成参战的一战。这一战,尽管李世民的功不可没,但,李建成的光辉却无人能及。劝降屈突通,人人都赞李世民的英勇果敢而我却忘不了李建成对河东子弟兵的自信及骄傲:屈突通之所以率五千精兵冒险突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深知驾驭不了李建成任职河东时训练出来的子弟兵啊!
  
     此刻,李建成的形象在张子健的演绎下遂渐成形,跃然于屏幕之上。到了后期,突兀的转变之下,虚虚实实之间,仍然能零星感受到太子建成对兄弟的宽厚之情,及对属下的驾驭之道。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太子的身份维系着社稷的安定,也注定了他之后不能轻涉战场从而埋下了日后纷乱的源头:身处乱世,创业阶段,往往更需要的是血染疆场、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而往往会忽视坐镇后方稳定政局的后援。至于之后的兄弟相争、设局、下毒等等,不过是史家笔下的勾勾画画,事实如何,谁又知道,谁又亲见?
  
    玄武门之变后,两兄弟谁是谁非已尘埃落定。这位曾经以太子身份监国的大唐储君得了一个不尴不尬的谥号“隐”,这似乎是所有未能成功继位的帝国太子约定成俗的谥号,譬如隋朝曾经的太子杨勇,及随后死于与母亲争夺政权未果的曾同为唐太子的李贤……
  
    隐,的确,曾经手握政权的风云人物,曾经为历史巨轮的转动提供不可忽视助力的人物,就这样被随后而来的盛世所隐去:在君臣高淡阔论的庙堂上、在街口巷闻的唇齿间、在史家廖廖数语的笔下——隐去,成为盛放大唐绚丽之花的历史画卷上淡淡的底蕴。
  
  笔者按:写李建成的时候曾再三思索,该用如何的笔墨来刻画, 我并不是一个史学家,甚至不十分清楚历史上对于李建成的评价真伪如何。但却固执的认为他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是一个有着强烈人格魅力的人物,这一点与他的弟弟李世民绝对是不遑多让。也许正因求好之心过切,反而制肘无法下笔,生怕无法展现其人生色彩一二。有心将其放在最后,但每每动念想下笔写他人时,脑海中太子建成的影像却萦绕不去,不忍心不先写他,因此苍促成文,中多有不满。也许日后心有所感会再为其提笔也未可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成都宠物论坛|手机版|成都宠物网搜索|百度|谷歌|宠我网 ( 蜀ICP备07500266号 

GMT+8, 2024-6-10 18:17 , Processed in 0.202447 second(s), 19 queries .

© 2007 By www.Petovo.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